知识产权报社论:守护我们心中的光
——写在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
每年的4月,我们都会迎来知识产权人最活跃的一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在这一周里,我们弘扬创新文化,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展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就。创新创造点亮人类文明之光。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持续保障和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年,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健康——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回顾千百年来先人与疾病的较量,看看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思考我们能为共同抗击疫情、促进全民健康做点什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与疫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疫病预防和救治措施。东汉建安年间,疫病流行,张仲景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吴有性经历了瘟疫,写成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在科学水平低下的古代,祖先们虽然有认知上的局限,但还是积累了丰富的对付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技法,不断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传承华夏儿女血脉。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群众发起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改变了传染病流行的状况,公共卫生的防线越筑越牢,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要求,科技创新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有力凸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不断守正创新的奋斗史:屠呦呦从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这一宝库中发掘出青蒿素,经过反复试验,1971年提炼出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吴有性在《温疫论》中记载的传染病防治药方达原饮,在360年后,又被现代人用来应对一种全新的传染病——SARS……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全民身体素质、健康素养持续增强。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重大意义,也更加认识到科技创新绝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健康中国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布局方向、资源优先投入和重点发展领域,直接决定了健康中国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必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对冲创新风险,激扬创新活力。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为此而生的。4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我国在包括卫生健康在内的众多领域研发掌握并成功运用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显著改善了人民健康水平。在卫生和健康事业越来越需要创新引领的今天,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力的保护,研发出更多创新药和精密医疗器械,挖掘出更多传统中医药在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医疗行业创新发展,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惠及千家万户,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唯有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才能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让一棵棵创新的幼苗长成一望无际的“森林”,为全民健康注入不竭动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根植创新沃土,沐浴创新雨露,繁育创新之花。与时代同行的知识产权事业,早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健康的中国,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护我们心中的创新之光、希望之火。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将科技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知识产权报)